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看似“对谁都好” 实则“害人害己”
工作中,“好人主义”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讲私情而不讲党性,顾人情而不守原则。有的党员干部以“一个锅里吃饭”为由,监督抹不开面、拉不下脸,总认为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却不知不管事就会“摊上事”。有的党员干部怕丢选票、怕得罪人,对上级投其所好,对同级“多行方便”,对下级哄着护着,不敢批评,追求无原则的“和谐氛围”,不仅导致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,更让一些党员干部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对违纪问题的宽容、包容的“好人主义”看起来是“对谁都好”,其结果反而是“害人害己”。这种心态,对党、对人民、对同志以及对自己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。
好人主义”源于党性修养不够
从外部客观原因来看,一些党员干部奉行“好人主义”,与所在单位民主集中制坚持得不好、批评与自我批评浮于表面、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有关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喜欢听好话,讲成绩,却把实事求是的意见、真刀真枪的批评看作“杂音”,导致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法真正展开。
此外,个别地区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也助长了“好人主义”的滋生蔓延。有的地方和单位在干部选拔的民主测评、民主推荐等环节简单地以票取人,为一些“只栽花不栽刺”的“老好人”提供了投机取巧的可能。坚持原则的“老实人”处处吃亏,圆滑处世的“老好人”却得到重用,就会在党员干部中形成错误的导向。
从主观原因来看,怕伤和气、怕丢选票的“好人主义”思想背后还是私心杂念在作祟。个别党员干部功利思想严重,时时处处为个人利益、个人得失考量,不想承担责任,遇到矛盾绕道走,不求有功,只求“独善其身”。这样的“好好先生”表面上看是为了同志间的“团结”,为了事业稳定,实际上是将个人利益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。
存有“好人主义”思想,从根子上看还在于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锤炼不够。有的党员干部入党后,就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,面对外界不正之风的侵蚀,党性意识逐步弱化,理想信念发生动摇,责任意识退化,遇事自然不讲党性、不讲原则。
压实责任担当,破除“好人主义”
任由“好人主义”存在,制造党内一团和气的假象,无疑会严重腐蚀党的肌体,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力。为此,必须压实责任担子,强化担当意识,让“好人主义”失去生存的空间。
破除“好人主义”,最基本的是要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。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好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这个“总开关”,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,以人民为重,以事业为要,面对歪风邪气不做随波逐流的“浮萍”,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,勇于担当负责。
严肃党内政治生活,营造良好风气,有助于铲除“好人主义”滋生的土壤。这需要各级党组织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利器,经常性地红红脸、出出汗,让批评他人成为一种习惯,接受他人批评变成一种自觉。用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,化解党内矛盾,营造民主氛围,辨明是非,纠正错误。
破除“好人主义”,关键要从党员领导干部,尤其是一把手入手,对于不敢担当的,该问责的要问责。新修订的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》就明确指出,主体责任、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,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,好人主义盛行、搞一团和气,不负责、不担当,党内监督乏力,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,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、不整改不问责,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予以问责。
各级党组织要通过严肃问责,把该压的责任压实,失责必问、问责必严,抓好“关键少数”,让“好人主义”无处藏身。
作者:杨新宇 陈俊泉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上一页:【荐读】警惕!微信朋友圈别成了拍马屁新场所 |
下一页:井冈山率先脱贫!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一诺千金的答卷 |
南昌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500483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