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部门概况
部门简介
组织机构
教师风采
信息化服务
一卡通服务
校园网服务
常见问题
网络问题
校园卡问题
其他类问题
官网主页
联系我们
电子地图

《人民的名义》为什么这么火?

点击打开阅读原文

3月底,反腐大剧《人民的名义》开播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收视率破5。在创造收视神话的同时,它还迅速占领了公交、地铁、办公室、餐桌、网络,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。


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电视作品,何以成为全民话题?本期我们来聊聊——

主 持:李滇敏


嘉 宾:

褚 兢 江西省作协副主席,曾创作《政界乾坤》《市长生涯》《蹉跎政绩》等多部反腐小说

蔺 喆 公务员

孔祥福 媒体人

吴艳芳 南昌大学2014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

 

“唯其真实,才能吸引人、感染人、打动人”

 

 主持人: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播出已近尾声,这段时间,公交上、地铁里都是拿着手机低头追剧的人;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里,也都是这部剧。一部电视剧何以能这样火?

蔺 喆:说实话,这么多年来,这是我认认真真追的唯一一部电视剧。这部剧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。广大观众之所以喜欢它,首先是这部剧表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,顺应了民心——老百姓都痛恨腐败,盼望为政者勤政、清廉;其次,它在真实、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同时,还生动揭示出“邪不压正、历史的主宰永远是人民”这一主题,契合了当下人们渴望公平正义的社会心理,给广大群众以信心。

褚 兢:的确,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对腐败采取了“高压”态势,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,艺术创作只有跟上这个节奏,才能获得喜闻乐见的效果。同时,观众对这部剧的热烈反响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:广大群众对反腐败抱有期待,寄予厚望,给予热忱支持——这是《人民的名义》火爆荧屏的主要原因。

   主持人:在大量的评论中,我听到最多的褒奖是“真实”,各位怎么看这部作品的真实?

褚 兢:这部剧将历来人们从媒体上看到过和听说过的各种腐败版本、样式、花招摆在观众面前,涉及案件之大、涉案官员级别之高都前所未有,也就是人们说的“尺度大”,不藏着、掖着。另一方面,反贪部门行使的侦查权力,采取的侦查手段,也让普通观众大开眼界。当然,剧中展示的反腐决心、力量和诸多正面形象给人以鼓舞和信心,是最应该提到的真实。



蔺 喆:我觉得这部剧的真实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:从大的方面来看,它与我国当下的政治现实深度接轨,直面反腐的严峻形势,表达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;从表现手法和创作态度来看,创作团队也坚持了“真实性”的原则,从剧本创作到演员呈现、人物刻画等都很真实。唯其真实,才能吸引人、感染人、打动人。

“《人民的名义》是文艺作品社会效益高的最好体现吗?”


主持人:对这个问题,编剧周梅森认为,“文艺作品不担负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功能,它只影响和引导世道人心”。的确是这样,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够形成强大的影响力,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。

    

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作品,《人民的名义》中的角色受到普遍欢迎,尤其是达康书记,各位喜欢这个人物吗?您觉得观众为什么会喜欢他?

 

孔祥福:在《人民的名义》中,达康书记兢兢业业、不党不私、嫉恶如仇、有魄力、有能力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,而他面临复杂严峻环境,忍辱负重、背着“黑锅”努力前行的坚韧与忠诚,更能引起观众情感的强烈共鸣。因为,达康书记所处的环境,就是现实中多数改革者所处的环境;达康书记的遭遇,也是多数改革者所面临的真实遭遇。


蔺 喆:抛开演员演技的因素来讨论达康书记的“走红”,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:一是,他满足了群众对官员的期盼,认真、敬业、有原则,想干事、能干事,一门心思谋划城市的发展,一门心思想着百姓的福祉,这样的好官,老百姓当然欢迎;其次,这个人物又不是“高大全”“伟光正”的,他有个姓,有缺点:无趣、霸道、急躁,过于爱惜自己的“羽毛”,但正因为有了这些个性和缺点,这个人物才更加真实,更加可爱。其实,在我们身边,不乏达康书记这样的干部。

主持人:剧中易学习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干部选拔制度的思考:忠诚、干净、担当的易学习在县委书记的位置上默默苦干20多年,一直得不到提拔,直到被沙瑞金、田富国发现。

 

蔺 喆:毋庸讳言,现实中,曾经有一段时间,有一些地方,类似剧中“汉大帮”“秘书帮”之类的“山头”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。不跑不送,不搞圈子,不找“政治资源”的干部往往被边缘化,甚至被埋没。《人民的名义》真实地揭露并鞭挞了这种不正之风,并给人以昂扬的、正面的引导:尽管有“汉大帮”的背景,有高育良这样强有力的“政治资源”,苦心钻营的祁同伟不仅没有晋升副省级,最终还没能逃脱法律的治裁。而忠诚、干净、担当的易学习金子发光,被组织选拔到厅级领导岗位,并一再委以重任——其实,十八大以来,“易学习们”的光芒不断绽放,他们中很多人被组织选拔出来,担负了更重的担子,走上了更大的舞台。

    

这部剧给广大干部传达了一个信念:忠诚、干净、担当,是干部选拔最重要的标准。这满满的正能量对广大党员干部是一种引导,也是一种激励。

“90后需要什么样的主旋律?”

主持人:最让人欣喜的是,这部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居然吸引了一大批90后的观众。小吴,平常你们喜欢看哪一类型的电视剧?

吴艳芳:我平常比较喜欢都市情感、家庭伦理、青春偶像题材的电视剧,比如近两年热播的《欢乐颂》《微微一笑很倾城》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,这些电视剧轻松、活泼,符合我们这些“网生代”观众的快餐式娱乐需求。

主持人:《人民的名义》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旋律作品为什么能够吸引你?

吴艳芳:其实最早听说《人民的名义》的时候,我内心是拒绝的,因为从前接触到的一些主旋律题材电视剧与我们90后观众“非主流”“反权威”的后现代思想不太合拍。直到有一天,我发现微信被这部剧刷屏了,才将信将疑地看了几集,结果一看便停不下来了。这部反腐剧让我们接触到了谍战剧、抗日神剧、古装剧、偶像剧……之外的一种审美样式,眼前一亮;再者,从这部剧中,我们看到了离我们相对遥远,却又真实的“官场”,让年轻人知道了反腐败的严峻和重要;此外,该剧满满的正能量,是90后难得的精神营养。


说实话,看惯了“小鲜肉”们的无病呻吟,突然看到那么多演技精湛的老戏骨为我们讲述当下、讲述今天、讲述真实的社会,既新鲜感动又赏心悦目,同时也惭愧于自己的浅薄。

 

 主持人:剧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哪一个?网络上“达康书记”特别红,网友给他做了可爱的表情包,为他写了很多歌,还要“共同守护他的GDP”,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喜欢这个角色?

吴艳芳:我最喜欢赵东来,因为他既严肃又活泼,而且聪明、正直、深情,还是个“文艺青年”。我也喜欢李达康,达康书记敢想敢做、不贪不腐,是一位好官,他雷厉风行的性格、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精湛演技都比较适合做表情包,他的“咆哮”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的吐槽心理,他独特的个性也符合年轻人追求与众不同的欣赏趣味。应该说,这部戏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,个性鲜明的领导形象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。

 主持人:剧中有很多开会的桥段,而且台词大多很严肃,年轻人也能接受吗?

吴艳芳:还真是奇怪,这部电视剧经常开会,而且会议中台词都是严肃而刻板的,但我们丝毫不反感。我想,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情境下,这些会议、台词有了不一样的魅力,尽管有教育的意味,但老戏骨的演技、多义的台词、恰当的情绪氛围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,能够打动观众,起到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的效果,而且部分台词“尺度”较大,令年轻的“吃瓜群众”震撼。

  主持人:可不可以这样理解,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和年轻观众之间其实并没有天然的隔阂,关键在于艺术表现的质量?

吴艳芳:是这样的,通过这部剧,我发现年轻人是非常能够接受主旋律的,年轻人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正能量。

主持人:你可能注意到了《人民的名义》这部剧背后的两个花絮:一个是该剧开拍之前遭遇数十家投资商撤资;一个是该剧四十余位老戏骨的片酬加起来不及其他剧一个“小鲜肉”的片酬。作为一名影视专业的研究生,你觉得影视行业应该从这部剧的成功中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?

吴艳芳:无论是投资商的撤资,还是“小鲜肉”的巨额片酬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浮躁。在这种追逐商业利益的浮躁心态驱使下,这些年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、价值观暧昧甚至三观不正的作品,这不仅不利于影视创作的良性发展,更可怕的是,会对观众产生负面的影响。

    

我们呼唤更多像《人民的名义》这样,真实地反映社会、反映时代,充满正能量的高水准的电视剧出现在我们的荧屏上。


来源:江西日报

 

上一页:【关注】党员干部怎样处理“五对矛盾”
下一页: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——看江西省各高校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

南昌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5004836号-1